古代装修为何偏爱木雕而非艳丽颜料?

发表时间: 2023-12-01 15:58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文|娱栀

编辑|娱栀

前言

江浙地区的审美文化可追潮到吴越两地的审美风尚,“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一直从吴越时期延续到明清,是江浙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手工业、铸造业、建筑业的发达,江浙地区各类能工巧匠众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以香山帮和东阳帮最为出名。

比如北京紫禁城建造者中就有苏州香山帮工匠前样和其他香山帮匠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曾经召东阳木雕艺人进宫制作宫灯。

到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存留木雕作品众多,特别是建筑与家具上的木雕图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独特,意蕴深远。

兼容并包的和谐之美

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木雕图案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常用谐音、会意、借代等手法寄托图案的各种寓意,题材广泛,图必有意。

其图案虽形象万种,寓意多样,但往往在当时工匠的精心设计下,体现出传统婺学所倡导的兼容并包特征,体现出作品的和谐之美。

从现存江浙古民居木雕装饰看,设计匠心独运,追求神韵,能借助各种绘画形象,雕刻出不同的装饰效果。

苏州有江南城镇,随地有园之说,其兴建的园林、民居建筑必然以木雕进行装饰,图案有单个的,有组合的,这种组合可以视为融合。

比如狮、鹿、象、凤、鹤、麒麟、八仙、福禄寿星、麻姑、文殊、普贤等以单个形象出现在牛腿、刊头等部件,江浙地区以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的三开间、五开间厅堂为多,一般情况下,明间牛腿用狮子,次间牛腿用大象,山墙用鹿形牛腿。

狮同“事、师”音,狮子为百兽之王,表示勇敢,两个狮子意为事事如意,一大一小狮子寓意太师少师。

例如义乌黄山八面厅的门厅、大厅明间都雕有太师少师牛腿;东阳白坦务本堂的两只狮子牛腿南马安恬“百狮堂”显示了屋主人的经济实力。

鹿同“禄”,基本出现在牛腿、门窗绦环板、雀替等部位,有口衔灵芝、双鹿飞奔、寿星相伴、鹤鹿同在、蝠鹿同图等造型。

据《东阳西坡张氏宗谱》卷一记载:清中叶,东阳流贵塘村流传着建造厅堂的一件趣事,因工匠师傅误听为“百鹿”二字,故在大梁、牛腿、析木、雀替上雕成了一百只神态各异的鹿,是为“百鹿厅”。

蝙蝠的“蝠”谐音为“福”,常有五只蝙蝠组图为“五福临门”。

民间雕刻时常将编蝠的头换成如意形状是为“如意头编蝠”,也有换成龙头等形式的。这种置换既保留了蝙蝠的基本特征,也让“福”的寓意得以延伸。

在组合图案中,凤穿牡丹寓意吉祥富贵,以松、鹿、神兽(寿星)、喜鹊组成“福禄寿喜”,表达人们向往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松、竹、梅称之为“岁寒三友”,象征高贵的品格,柿子、柏树寓意百事,再加如意图案,就为百事如意、万事如意。

用苏州园林当做例子,门窗、牛腿、裙板、雀替的木雕装饰图案多采用花卉图案,如石榴因多子意为多子多孙, 裙板、绦环板、门窗格心运用一个花瓶或一组花瓶再插上一些花卉,有平安之意。

木雕图案的融合并不是情景再现,而是表达一种意义,强调和谐之美,值得一提的是苏州一带的门窗雕刻受西方影响,融入了一些新的材料,如在花板中心镶嵌琉璃造型,使传统装饰有了新的突破。

清秀本真的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艺术一直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本真为美,唐至清每朝每代都有体现这种自然本真的美学思想,木雕工匠把对大自然的向往经过艺术加工引入到建筑及室内装饰中,让观赏者时刻感受大自然的美。

东阳木雕因地而名,不上漆不上色,保留原木天然纹色和刀工技法,纯为”白木雕”,东阳木雕体现出一种朴实、节俭、随和之美,是一种清淡素雅的艺术,恰与江浙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相合。

这种审美情趣还体现在木雕图案的题材上,如马上桥花厅厢房的四牛腿,中心采用一个树叶状造型,树为房高,远近景层次分明,表现了江南建筑秀美与巧妙的构思。

宋代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导致佛、道的世俗化以及儒学的通俗化,儒释道可谓木雕形象的母体,每一件尽善尽美的雕刻作品都打上了儒释道文化的烙印。

民居建筑因体量较小,故精雕细刻,以表现各个部位的不庸俗,例如牛腿、幅扇等被雕刻上蕴含忠孝节义等内容。

而动物、植物、山川和云水等纹样,常以拟人化手法传达人们心中的完美品格,如梅兰竹菊四君子,象征傲幽坚淡的品格,是常用的题材。

这些木雕具有装饰与教化作用,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如卢宅府第厅堂的木雕装饰就是儒家思想与建筑相融的典型代表。

一品当朝,加官晋爵周文王访姜子牙于渭水畔木雕图案,更是对子孙后人的一种希望与教育,是中国古代传统历史观的表现。

厅堂上各处镂空雕刻的牛,门窗,构图饱满,意趣横生,比例和谐融会了儒释道文化的内涵,处处透出一种教化之意问。

此外明清是江浙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戏曲故事与人物也成为这一时期木雕装饰的重要题材,如《西厢记》《珍珠塔》等图案,用来劝诫人们乐善好施,不要嫌贫爱富。

抒情言志的诗化之美

江浙地区明清所遗留的宅第、厅堂、门楼、家具大都比较精致、儒雅,从中可窥见当时江浙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底蕴。

其中有些反映当时的生活情态,颇具地域文化特色,像清薄浮雕“桑茧丝织”夹堂板一组,分别为养蚕、摘茧、纺丝、织布,场景形象,动作到位。

作品再现了女织的过程,既展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风貌,也传达了传统农业社会对女性的定位。

武义县俞源村建于明末清初的六峰堂窗户上的两槿窗格心,一幅为表现赴京赶考的场景,作品采用圆形构图,以松林为背景,树木山石层次分明:一年轻后生骑于马上,一手执缰绳,一手执纸扇,面带愁容,左边一书憧挑着行李,行李上挂着雨伞,回眸老妇,构图饱满,情节生动。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可以折射多种文化特质,如厦程里”尊行堂”的六扇门窗绦环板戏文木雕铡美案,花板故事一环扣一环,每一环即是一个故事情节。

还有务本堂的张公艺九世同居图花拱、虎鹿厦程里的举案齐琴柿、俞源”凡豫堂”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木雕绦环板等,都有着更深层次的蕴味。

此外还有单纯用文字来抒情言志的作品,如龙游志棠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三槐堂”中厅戏台前柱檐的四个雀替侧面,刻有”礼仪、孝梯、廉耻、忠信”八字表达了对后辈子孙的股切嘱托。

这些木雕图案往往以动物、植物、博古、人物等为题材内容,经过艺术加工来反映当地的民俗文化与审美心理。

明清木雕基本上是依附建筑而存在,有了建筑才会进行饰雕,这是建筑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叨。

花厅、祠堂、门楼、牌坊等都少不了图案精美的木雕,这些木雕构图和谐,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

欣赏者往往会以构图的美感来判别艺术作品的高下,这一审美以平衡美为基础法则,中国古代的建筑等级制度森严,平衡则体现出建筑的威严与法度。

木雕图案繁简皆有,而对称是平衡最为直接的一种手段,常以中轴线或水平线翻转到两侧或上下形成相同的图案,如门窗绦环板的镂空雕图案。

当今雕刻工作坊中,工匠们仍熟练应用对称这一技法,梁、杭上经常会用到波纹、龙须纹、鱼腮纹、漩涡纹等图案以形成一种动感平衡构图。

其中以“S”形牛腿最为常见,“S”形构图容易吸引视觉停留,提高人们的关注度,多用于后堂及厢房的檐柱部位,如诸暨斯宅上新居、新谭家民居后堂檐柱牛腿。

结语

江浙地区人文荟萃,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淡泊淳朴的民风对木雕图案的形成都有着较大影响。

集工匠之技艺,融图案之意殖,每一个装饰图案都有其象征意义,依形取景,按部位雕琢,一刀一琢都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倾注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彰显着典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