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春季绿茶中的极品

发表时间: 2024-03-28 17:45

绿意盎然的茶城

群峰交错,翠色欲滴,茶香弥漫在空气中的信阳,古称义阳、申州,亦名“申城”。这座位于河南省最南端的城市,东邻安徽,南界湖北,地处三省通衢要津,掌控着江淮河汉的战略要地,是豫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交通的心脏,更是鄂豫皖区域的核心城市。

车云山

信阳以其山水之秀美,气候之宜人,享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这里是中国闻名的生态宜居之城、旅游之城、创业之城,更是全国唯一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荣誉之地。

信阳坐落在亚热带北缘(自秦岭至淮河流域),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黄金地带,典型的季风气候在这里交织,使得自然景观如诗如画,山清水秀。在这片峰峦叠嶂的绿意之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信阳的毛尖茶。资深茶友都知晓,正宗的信阳毛尖源于“五云二潭一寨”之地,其中“五云”指的是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二潭”为白潭与黑龙潭,“一寨”则是何家寨。在这些产区中,车云山和黑龙潭的毛尖尤为盛名。


车云山

车云山,其境内群峰耸立,山势险峻,苍翠的青山间巨石嶙峋。千佛塔、马鬃岭、右耳岩、鹰嘴石、太峨山、刺鼻尖及双寨等八大景观如宝石般镶嵌其中,使得车云山更显瑰丽。这里树木葱郁,清泉潺潺,尤其在雨后初霁之时,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团团白云在峰间翻滚,宛如万马奔腾,又如车轮滚滚,车云山因此得名。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中山区的黄棕壤肥沃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是茶树生长的天然温床;外山丘岗地区虽土层厚,但耕作层较浅,质地黏重;而沿河两岸及谷地的冲积土类,则为茶树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环境。

车云山毛尖,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经过茶农的精细制作,形成了紧细圆直、锋芒毕露的外形,香气高远、味道醇厚、甜凉润喉的内质,嫩绿的色泽,以及清澈的汤色,展现出了信阳毛尖的优异品质。


黑龙潭

黑龙潭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乡。景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上下全长6公里,由上、中、 下三个瀑布组成。黑龙潭瀑布地处两山峡峙之中,流水下泻,形成三潭,瀑布跌落在一潭后,回旋翻滚奔泻而出, 直下二潭,然后顺潭溢出,缓缓滑落三潭。黑龙潭瀑布以二潭瀑布最为壮观,明代大文学家何景明观潭后赞日: 川流一曲抱,峭壁万年开;白石传杯坐,青天送月来; 蛟龙亦自舞,鸡鹭当相猜;谁识仙潭上,天公此钓台”。

“龙潭”信阳毛尖茶条紧结有锋苗,圆紧光直,色泽翠绿或润绿,汤色浅绿明亮、鲜活,喝起来清香扑鼻,味浓醇鲜,具有养生延年之功效,可谓是全国名茶中的珍品。


信阳尖茶的历史渊源


信阳尖茶,其声誉源远流长,始于唐,陆羽《茶经》与李肇《国史补》共赞义阳之茶。宋代,《宁史·食货志》与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亦将其列为茶中翘楚。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光州佳茗,如东首、浅山、薄侧等,名噪一时。明代,虽记载寥寥,清代茶叶生产却得以迅猛恢复,中期时,河南茶叶生产迎来又一春,制茶技艺日益精湛,品质追求愈发考究,终在清末孕育出信阳毛尖这一细嫩名茶。

清光绪末年,曾任清政府驻信阳缉私要职、茶业公会成员的蔡祖贤,首倡开山植茶。信阳劝业所长甘周源,资金雄厚,积极响应,与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携手,于1903年在震雷山北麓重植茶树,创立“元贞”茶社,延请安徽茶师余姓者,亲授栽培与制茶技艺。

1905年至1909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 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 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 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 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年,甘周源又于甘家冲、小孙家创建裕申茶社,引领周边山头茶园发展,规模渐成。茶商唐慧清则赴杭州西湖购籽学艺,习得龙井炒制之术。归来后,将“龙井”手法巧妙融入信阳毛尖炒制之中,变生锅小把炒为生熟锅皆用大帚把,由此形成的茶叶,便是今日信阳毛尖的最初模样。


信阳毛尖的特质与品类归类

信阳毛尖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展现非凡个性,色泽鲜亮、纯净无瑕,香气高洁、清新宜人,口感鲜爽、醇厚回甘。外观匀整亮泽,绿意盎然,白毫熠熠生辉。条索细圆、光滑、挺直,满披白毫,色泽翠绿如玉。一经冲泡,香气四溢,持久不散,滋味浓郁,回甘久远,汤色清澈透亮。上品信阳毛尖,汤色嫩绿或黄绿,明净耀眼,清香扑鼻;而次品则汤色深绿或泛黄,混浊不明,不耐泡,茶香全无。


信阳毛尖品类繁多,主要包括:

1. 明前茶
清明前夕(公历四月五日左右)采摘的茶叶,以初春嫩芽为原料,茶香淡雅,口感细腻。因其生长缓慢,近乎全由嫩芽构成,属信阳毛尖之极品。其最大特色在于芽头细小且多白毫,汤色清澈明亮。

2. 谷雨茶
谷雨前(公历四月二十日左右)采摘的茶叶,春温适中,雨量丰沛,茶叶生长旺盛,一芽一叶初露头角。泡饮时,条索仅次于明前茶,但口感略显浓郁,集外形与口感于一体,适宜中高档消费群体。

3. 春尾茶
春末(公历六月)前采摘的茶叶,俗称雨前茶。与明前茶、谷雨茶相比,品质稍逊一筹,但耐泡且价格亲民,颇受喜爱。

4. 夏茶
盛夏时节采摘的茶叶,叶形宽大,茶水浓郁,味道略带苦涩,却有着良好的耐泡性。

5. 白露茶
历经夏日炎炎,至白露时节正值生长佳期的茶叶。它既不如春茶那般嫩绿脆弱,也不似夏茶般干涩苦味,却独树一帜,甘醇清香,别具一格。



信阳毛尖的冲泡

信阳人在喝茶上十分讲究。在信阳以茶敬客,敬客的茶要好,沏茶的水要好,在旧时,茶具多为茶壶,先泡茶后倒茶水,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用茶杯直接泡茶,否则视为不大方、失礼。

茶具

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滚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叶,注入浅水,但并不饮,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这叫“洗茶”。经过了这番洗,茶方可饮。 送给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满杯,而是七成满,俗称“茶七酒八”。茶杯是绝对不可盖的,这既不同于北京的盖碗茶,更不同于闽南的工夫茶。

沏毛尖茶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有条件的用最好的桶装水,当地自来水水质好的话,也可以用自来水, 河南境内,只有信阳市的自来水可以泡高档的信阳毛尖, 如无好水,选择信阳毛尖时,可以选择中低档的茶叶。 在泡信阳毛尖时,切记温度不宜过高,温度过高,会破坏细嫩毛尖的营养物质,汤色变黄,茶汤失去鲜爽,一般以80-85℃为适宜。第一遍可倒入少量的水,快速倒掉冼茶,因毛尖本身细嫩且干净,洗茶程序也可省去。



投茶量

品饮信阳毛尖,讲究“粗茶细喝,细茶粗喝”,也即越细嫩的信阳毛尖芽茶,味道淡,可以多投,越老的信阳毛尖,味道粗重,应少投。

冲泡后,可先嗅杯面水气茶香,看茶叶舒展。等水温下降茶叶舒展开来,即可品饮。每次品饮不可把水全部喝完,然后再冲入水,品饮第二泡,正宗的毛尖大山茶可以泡4~5遍。


信阳饮茶习俗


信阳,一座深谙茶艺的城市。这里,无论长幼尊卑,无论士农工商,皆以茶为乐,以茶会友。在中国,茶被誉为“国饮”,而在信阳,这一美誉才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论及信阳毛尖的独特茶韵,不得不提的便是那别具一格的信阳茶道。宾客至,先敬茶,此乃信阳家庭待客之礼。不斟茶,主人自觉失礼;不品茶,客人则显拘谨。在这片土地上,不献茶意味着送客,而客人若拒绝续茶,便是宣告即兴告辞。常常是一杯香茗在手,亲密交谈随之展开,气氛和谐。茶,在信阳人的交谊中,如同穿梭织锦的金梭,承载着千丝万缕的深情与厚谊。

在信阳,无论城乡,皆重视茶的观赏之美。客人光临,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一字排开,茶叶轻放,浅水慢洗,再满斟递与客人。尤其是当你走进农家小院,目睹主人不辞辛劳地为你备茶,手捧茶杯,见绿叶缓落,嫩芽舒展,茶水绿意盎然,似翡翠般散发着馥郁香气,品一口,茶香绕齿,回味无穷。

主人陪茶时,总不忘留意客人杯中茶水的多少,若饮去一半,便及时添续,以保持茶汤浓度与温度。在信阳做客,宜慢饮细品,交谈间悠然自得,不急不躁。客人饮足,弃残茶,便是表达了满足之情,否则,主人将不断续上清茗。



如同甘露,滋养着茶乡人民的朴实与纯真,深深融入信阳人的血脉与灵魂。那清澈、内涵丰富、先苦后甘的茶性,正是茶乡人民所推崇的精神品质。信阳人将浓厚的友情如同这茶一般泡制,以款待来自四方的友人,迎接八方的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