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矶:古画卷中的神秘面纱

发表时间: 2018-10-25 09:48

“有石临江翩若飞,久闻燕子用名矶。”

作为长江三大名矶之首,

它从长江岸边伸出昂然的头颅,

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因此得名“燕子矶”。

几百年前,燕子矶出现在清代画家“金陵八家”之一吴宏的画里,燕子矶的“燕头”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迥然不同——不是直立出江面,而是已经悬空,恰如腾空的飞燕

无独有偶,更早一些的明朝朱之蕃编、陆寿柏绘图的《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中,“燕矶晓望”也如大鹏云翼,有飞跃长江之势。

是不是古代的燕子矶与今有不同?

明代和清代画作:

石矶插入长空,下面渔船自由穿行

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登高临江、诗兴大发之处,连朱元璋也不例外,豪迈书写“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的诗句。



明代《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中,飞扬的燕子旁书道:“形势谽岈,直探江中,波涛冲激,三面尽见。”也就是说三面临空,山势险峻,悬崖峭壁

这样的气势如虹也在吴宏的画作中有所体现。吴宏在康熙五年(1666)作的这幅《燕子矶莫愁湖二景图》之燕子矶,巨大的石块从地面斜着插入长空,石矶上亭子立在危岩旁,石矶下帆船、渔网错落有致,自由穿行。

横向版,更清晰看吴宏《燕子矶莫愁湖二景图》之燕子矶(局部)

清代“四十八景”中画作:

巨石垂直于江面

在清代徐上添编绘的《金陵四十八景》中,“燕矶夕照”是四十八景之一,文字介绍部分与明代朱之蕃版大部分一致:上面有关圣祠蹬道盘折而上,也有俯江亭可供休息歇脚。

徐上添的“燕矶夕照”

而在画作部分可以清晰看到,一块突出的巨石近乎垂直于江面,没有石矶悬空的画面,与今人所见燕子矶比较吻合。

这也与清代高岑编绘的《金陵四十景图》和民国期间徐寿卿编、韵生绘《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一致。

1910年的燕子矶

乾隆期间的地方志:

与如今差别不大

燕子矶早已经作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扬天下。



所以历史资料中不乏燕子矶的影子。在《金陵全书:乾隆上元县志》中有“观音山”的条目,里面记载在山的东北有石矶直出于江面,这就是燕子矶。也就是说,按照这个记载来看,燕子矶的形状是垂直于江面,而没有悬空

《乾隆上元县志》里“观音山”的记载

而在“燕子矶”条目中,则介绍“巉石叠起,直出波间,三面斗(同抖)绝”。这与前面的说法较为一致,这也是我们如今见到的样子。

“史料中没看到那么大的改变”

历史深处的燕子矶到底是什么样的?

吴宏和陆寿柏的燕子矶

与当代我们眼中的燕子矶

真的有如此大的不同?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欧阳宗俊告诉记者,

吴宏的画作比较具有可信度,“金陵八家既从传统取法,又从自然取法,他们对南京的山水比较了解,对南京周边的自然写生都比较多。他们写南京的山水比较写实,所以这应该不是虚构。而且燕子矶这里曾经发生过战争,存在被损毁的可能性。不过具体的情况,还是要以历史资料为准。”

南京城市史研究者张智峰则认为,这是画家自己加入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不同的画家也有不同的创作风格。

1930年的燕子矶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南京市地方志专家比较认同张智峰的观点。

“我觉得燕子矶曾经的样子与现在变化并不大。因为大部分的材料都是证明燕子矶是垂直于江面,而不是悬于江面。吴宏画的是石矶下面还有船穿行,也就是悬空的。但画家的作品有艺术创作的空间,包括想象和夸张,所以不完全能作为参考的依据。”

除此以外,他认为陆寿柏的画法,应该是角度的原因。

“由于视角不同,他站在燕子矶后方的角度画出来的就是往斜上方去,看起来就像是悬空的。”

“另一方面,就算是同样垂直于水面,不同的画家画出来不同的感觉,一部分也是有水位升降的影响。”

1944年的燕子矶

“而更关键的是,我没有在地方志的资料中看到燕子矶曾发生过改变形状的大事件。因为燕子矶在清代已经是著名的景点,关注度很高,如果发生了那么大的历史事件,不仅老百姓会关注,而且地方志的史料中也一定会有记载。”

百年前摄影技术不像如今这么普及,历史深处的人们大多通过“形如飞燕”这样的语言来形容燕子矶,给后人想象的空间。

曾经的燕子矶到底是“飞燕”还是“卧江燕”

这个问题似乎成了一个特别的谜

充满历史美感的燕子矶

更加增添了独特魅力

而秋天的燕子矶别有韵味

登临矶顶

“奇、险、胜、绝”的独特景致

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