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6年间从天堂到地狱的跌宕起伏

发表时间: 2020-09-01 14:11

封面图 | 《疯狂的石头》剧照


文|风马牛 (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


01

一场改名换姓的炒作游戏


1981 年,20 岁的香港男子刘福荣考进 TVB ,因为名字总被人嫌弃「太老土」、「没红命」,他错失了许多机会。经高人点拨后,刘福荣果断改名,从此演艺生涯一路畅通。如今,人们都叫他刘德华。

不仅是对人,名字对石头命运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2000 年,一个广西玉工在云南龙陵偶然发现一种观赏性奇石,色泽艳丽,有田黄石的色彩、接近翡翠的硬度和各种奇特的纹路,玉工大喜,找来当地人询问,才知道这种石头叫「黄蜡石」,在小黑山一带到处都是,大家捡都不稀罕捡。玉工花几百块买了一卡车,运到广东,才发现在赏石文化盛行的潮汕地区,黄蜡石早就有人经营了,但就是卖不上价格。

一个广东黄蜡石玩家的收藏,大约 200 吨(图源:河源广播)


4 年后,工匠从黄蜡石中取出一只「玉镯」,色泽、水头、透明度都很好,有企业听说之后,带着策划团队赶来,以「黄色」、「出自龙陵县」为特征,为这些品质接近玉石级的黄蜡石取了个名字——黄龙玉。

有时候,改名就是改命。黄龙玉这个名字无意间迎合了人们对帝王、玉石的崇尚心理,再加上公关公司的推波助澜,「新型玉」的名头就这么打了出去,没人注意到最初那句「接近玉石级」,在没有任何官方认证文件背书的情况下,仅凭一个名字,黄龙玉就成了当时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收藏品。

乾隆田黄三联玺,火的时候,黄龙玉比田黄贵多了(图源:故宫博物院)


也是在 2004 年,一个门外汉「捡漏」的故事又为黄龙玉市场添了一把火。

这年 6 月,一个建材商人在龙陵县石场,看到工人正在切割黄龙玉原石,他盯着看了一会儿,隐约从切下来的石片上看到一个人形,他觉得有点儿意思,花 2000 块买下这块石头,带回家请人打磨抛光,发现竟然是一个齐天大圣的造型。


商人把这块石头叫做「斗战胜佛」,平时存在保险柜里,偶尔有展览才带出去。几次露面之后,这尊「斗战胜佛」的身价已经跳到了 1000 万元。

价值 1000 万的黄龙玉摆件(图源:昆明日报)


除了这样的「大漏」,他还捡了不少「小漏」。比如他有一块花 4800 元买下的原石,放在手里捂了几年,到 2009 年,有人愿意出 174 万元买。每每说到自己的捡漏奇遇,他总是捂着胸口感叹,「鬼使神差啊!」

黄龙玉市场刚刚爆发的几年,类似的奇遇数不胜数。在无数闻风而动的投机者和白日梦想家眼里,黄龙玉价比黄金,是机会、财富和即将实现的梦想,唯独不是一种值得探究、琢磨的文化意象。


02

搭一座「空中楼阁」


玉为什么值钱?

几千年前,孔子也被问过这样的问题。擅长经商的子贡问他,玉为什么比美石贵,因为玉比美石稀少吗?孔子可不在乎什么稀缺性,他认为「君子比德与玉」,因为玉特殊的质地,可以引申出仁、知、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寓意,君子佩玉是为了时刻警醒自己,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贵的不是玉,而是君子和君子的品性。

长期以来,士大夫阶层对玉,或者说儒家文化的追捧,使得玉成为一种名贵的宝石。也就是说,让玉和美石的真正区别开的,在于其背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更多的人和子贡一样,看到的不是玉背后的文化价值,而是表面上的「稀缺性」。

玉组佩,君子佩玉,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图源:故宫博物院)


2004 年后,黄龙玉市场大热,原本黄蜡石在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也有出产,但因为改名的原因,市场公认云南龙陵小黑山一带的黄龙玉品质最佳,于是当地矿脉被疯狂挖采。有资料显示,当时每天非法开采的人员多达 5000 人,龙陵县黄龙玉交易市场一天的交易额不低于百万元。

经过大量开采,黄龙玉的矿脉遭到破坏,市场上一下子多出许多原石。紧盯黄龙玉的游资可不愿放过这一机会,他们派人驻扎在交易市场,不断买入新鲜的原石,制造市场火热的景象。


2006 年 7 月,为了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小黑山矿山被封,黄龙玉被当地政府界定为「国家稀缺资源」。黄龙玉是「石」还是「玉」还没有个结论,这一纸公文率先给它戴上了一顶「稀缺」的帽子。


买原石最常用的评估方法(图源:昆明日报)


黄龙玉价格坐火箭的时代来了。

对比和田玉、翡翠等传统意义上的「玉」,黄龙玉价格较低,市场上又兴起一股「黄龙玉最终将追平和田玉」的论调,许多人疯狂买入,期待着自己能赚取黄龙玉升值的这一段价值差。


就在这热火朝天的买入潮中,黄龙玉价格节节攀升,游资们踩着节奏,逐步抛出囤积的黄龙玉,套现离场。

2009 年,黄龙玉市场堪称疯狂。前一年,全球深陷金融危机,即便如此,黄龙玉市场仍然能不时卖出上千万一件的摆件,原石价格高达上万元一斤,已经能和上好翡翠原石价格相提并论,市场上各种「黄龙玉质量可能比和田玉、翡翠更好」的说法传得风生水起。尽管一些懂行的玩家对此不屑一顾,但更多跟风的投资者深信不疑,「炒黄金不如炒石头」成为他们的共识。

几年前,黄龙玉还只是几块钱一斤的黄蜡石,改名之后摇身一变,就成了几万元一斤的黄龙玉。这番经历在投资者看来,是难得的奇遇,但在家家户户都摆着一堆黄蜡石,有的甚至拿来垫桌脚、垒灶台的当地人看来,这就是「一群傻子卖,一群傻子买,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的笑话。


03

眼看他 楼塌了


有一则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位妻子要借助登天梯,和天上的丈夫团聚。丈夫嘱咐她,上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头看,否则就会遭遇不幸。妻子往上走到一半,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发现下面的梯子都消失了,她大惊失色,掉了下去。

2011 年 2 月 1 日,《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GB/T16652-2010)正式发布实施,黄龙玉被收入天然玉石名称中,拿到国家颁布的「身份证」,正式成为一种玉石。然而这一切来得都太晚了,黄龙玉市场价格早已断崖下跌。

2009 年的火热疯狂过后,大量游资撤离,懂行的玩家根本不承认黄龙玉是一种有收藏意义的玉,投资人们手中砸重金购入黄龙玉不是为了赏玩,而是为了高价抛出,但炒作、接盘的人都没了,正如那架走到一半底部消失的梯子,黄龙玉从玉石界冉冉升起的新星,重新成为一种只有少数人认可的「地方玉」。

龙陵黄龙玉公盘交易中心也不再门庭若市(图源:龙陵新闻)


黄龙玉的传奇可以戛然而止,但已经被开发出来的黄龙玉还需要一个流通途径。失去投资者追捧后,这些中低端的玉只能流入另一个流量更大,也更加混乱的市场——旅游业。

一直以来,云南都是国内热门旅游地,一大堆旅行社和景点都靠购物回扣养活。因为云南和缅甸接壤,大量翡翠通过瑞丽、芒市、腾冲流入国内,「赌石」、买玉是很多游客的必备行程,黄龙玉变身「特产」,成了这些景点商店的特色。


和翡翠一样,黄龙玉的品质也参差不齐,普通人根本无法分辨、评判这些黄龙玉的品质高低,而 2004-2009 年一闪而过的黄龙玉投机热,也不足以让大家对这种新型玉有什么认知。

于是大量黄龙玉被加工成粗糙的挂件,弥勒佛、观音、貔貅是最受欢迎的形象,这些挂件配上一张真假难辨的「证书」,就能从 2、3 位数的成本,卖出 5 位数的「成本价」。当游客们费尽口舌讲下一两百块的零头,导购往往还会故作神秘地说,「别告诉其他人啊,我们这里不允许讲价的。」等游客们回家再问问懂行的人,残酷的真相连带着云南旅游的名声,被一齐剥落。

丽江雪山小镇的厕所宣传图(图源:微博用户@我们仨仨)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黄龙玉被《珠宝玉石名称》正名之后,依然得不到业内认可的原因。


懂的人爱它,是因为它综合了田黄石、翡翠和奇石的特点,但对于坚守硬玉、软玉标准的人来说,黄龙玉只是石英石而已,它不符合「温润含蓄、表里如一、声音舒扬、缜密坚韧、裂不伤人」这类传统的「玉之五德」,所以黄龙玉再美、再贵,也只是美石,而非美玉。

「黄金有价玉无价」,对于类似黄龙玉这样商业化先行、文化积淀不足的玉来说,「无价」就意味着巨大的价格操纵空间。从2000年被广西玉工发现,到2009年达到顶峰,再到如今沦为「特产」,黄龙玉造就了许多「暴富」传说,却始终没能为自己挣回一个被业内认可的名声。

回顾短短几年的黄龙玉爆红历程,总有人感叹「疯狂的石头」,但疯狂的哪里是石头,分明是整个渴望投机的市场环境。至于那些因名字、产地红极一时的石头,在老玩家眼里,「假的就是假的,炒得再火,也成不了真的。」


资料来源:

[1]刘欢:玉石价格从疯狂到低迷 业内:玉矿不会很快枯竭,文汇报

[2]胡远航:雕玉,雕文化——玉雕大师王朝阳的翡翠人生,中国新闻网

[3]肖妤倩:黄龙玉价格涨了一万倍,投资者报

[4]钱振峰:黄龙玉是只烫山芋,新民周刊

[5]刘学、钱建平、陈姗姗:一种新玉种——黄龙玉,矿产与地质

[6]崔艳华:先秦玉器与玉文化,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

图片来自网络

本篇作者 | 毛洪涛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