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小众茶,你一定要尝一尝!

发表时间: 2023-08-10 14:53

筑梦茶乡 福地湄潭 湄江印象 只为一杯好茶

湄江茯茶 幸福有你

在六大茶类中,黄茶,算是比较小众的茶类了,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闻所未闻,更别说喝得到了。

但这样小众的黄茶却能自己独立为一个分支,在独特工艺上自是发挥其它茶类所不能及的营养作用!

它的生长地域大多宛若人间仙境,它加工工艺中的闷黄步骤让茶叶发黄,它香气特别且令人难忘,它滋味鲜醇回甜比一般茶更有韵味,它无论干茶还是叶底都看起来发黄却能在汤水中绽放艳丽......




黄茶的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造过程中,揉捻前或揉捻后,或在初干前或初干后加以闷黄,因此成品茶一般有黄汤黄叶的特点。

它也因为独特工艺自身形成不少消化酶,茶性温和、滋味甜爽、香气也非常清幽,品一品,口感柔润易接受。

有名的黄茶不算多,不过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且有人说安徽有“三黄”:黄山、黄芽、黄梅戏,可见霍山黄芽无论是在黄茶界还是在产地,声望都响当当呢。




本期推荐的正是,2023年明前茶!历史悠久,来自核心产区大别山主峰;明前采摘,闷黄工艺,茶性温和;形似雀舌,清鲜爽口,香幽持久。那么好的黄茶,不喝一喝真的太可惜啦!

霍山黄芽



曾为贡茶,香满乾坤


盛唐时,淮南道从北地直达大别山南麓,霍山黄芽闻名遐迩。


《同治六安州志》中说:“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


这里所说的仙茶就是古寿州霍山黄芽,今称“霍山黄芽”。


自明朝始,霍山黄芽便被列为贡茶。明代文士陈霆在《雨山墨谈》中称霍山黄芽为“天下第一”,可想当时,黄芽清香,真是溢满乾坤。




核心原产地,大别山主峰


本款霍山黄芽,来自核心原产地大别山主峰,峰峦绵延,重岩叠蟑,山高林密,泉多水长。


好山水出好茶,香气滋味都有了非常好的保障。


皖西大别山区是得天独厚的茶叶产地。


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逶迤连绵,山中别有春秋,无毒日亦无严寒,雨露丰沛。晨雾迷茫,晚风清幽。山中茶园星罗棋布,四季常绿,物华灵秀。





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


因黄芽产自于深山林区,海拔高气温低,茶叶生长周期缓慢。霍山黄芽一般在四月上旬正式开始采制,四月下旬结束制作。


清明到谷雨时节是皖西茶农尤为忙碌的时候。


《黄芽焙茗诗》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他们背着竹箩,头戴草帽,常在天色微明的清晨就到茶园里采摘芽尖。




手工采摘,标准严苛


霍山黄芽属于黄小茶,采用的是一芽一叶或微展的一芽二叶的茶树鲜叶。


其采摘标准非常严苛,叶长不过寸余,都非常整齐。采摘时无芽的不采,而且不得带进杂质。


采茶人心力浇注,全在茶尖,心灵手巧者半天所择茶草亦不过两三斤。


工艺特殊、用料考究,产量还一直不高,所以以单芽或一芽一叶细嫩茶芽制作而成的黄茶就显得尤其珍贵。




工艺繁复,匠心独运


霍山黄芽,作为曾经的贡茶,制茶工艺自然也是十分繁复,在清末民初还一度工艺绝迹。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霍山茶叶市场复兴,霍山黄芽之名失而复得。


乡野百姓广种茶树,民间制茶工艺仿效古法,代代相传,虽不复当初,亦不失新味。


历史上霍山黄芽制作流程包括杀青→闷黄→干燥。


看干茶微黄,茶汤绿黄,口感醇厚,叶底黄亮。




茶叶外形似雀舌,色泽润绿泛黄,细嫩多毫,汤色稍绿黄而明亮,香气清幽高雅,鲜醇回甜,叶底黄绿嫩匀。





独特闷黄工艺,温和健康之饮


在黄茶的闷黄工艺中,形成黄茶品质的主导因素是热化作用。


热化作用有两种:一是在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湿热作用;二是在水分较少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温度作用之,称为干热作用。


在制造过程中,这两种热化作用交替进行,从而形成黄茶的独特品质。


所以黄茶有绿茶的新鲜,又更为温和健康。



研究黄茶堆积闷黄的实质:湿热引起叶内成分一系列氧化、水解的作用,这是形成黄叶黄汤,滋味醇浓的主导方面;而干热作用则以发展黄茶的香味为主。
制茶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很有好处,有消化不好、食欲不振、懒动肥胖等人群都可饮而化之。
它能够促进脂肪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助于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堆积,也可以说是懒动型肥胖者的理想之饮。


本期推荐的正是,2023年明前茶!历史悠久,来自核心产区大别山主峰;明前采摘,闷黄工艺,茶性温和;形似雀舌,清鲜爽口,香幽持久。那么好的黄茶,不喝一喝真的太可惜啦!

湄潭手筑黑茶 湄江印象领先

一辈子 一件事(做杯好茶),一杯好茶 敬天下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