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壮威严,庄重肃穆——初探广武城门额

发表时间: 2019-04-21 17:23

广武,即广袤的用武之地。“用武”,是为了和平,所谓“止戈为武”实为“广武”之本义。

因“广武”而衍生的称谓有广武君、广武故城、广武古城、广武镇、广武村、广武站等等。



作为爵位名,是指李左车被封为广武君。李左车,西汉柏人(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

作为旧县名,是指汉雁门郡广武县。此广武县肇始于秦,秦始皇并天下分三十六郡,始置县。以《地理》之书谓之汉始。汉《地理志》称:“雁门郡统十四县,有中陵、楼烦、善无、阴馆、霍人、马邑、崞、繁峙、平原、平城、汪陶、广武。”还有今甘肃省永登县,旧称广武县。

作为村镇名,有位于在今山西北部朔州市山阴县广武村,属张家庄乡。有新广武、旧广武两个行政村,分别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张家庄村的西南和正南方。还有位于河南省荥阳市的广武镇广武村。

作为城名,有广武故城。《代州志》载:“广武故城在代州西一十五里。前汉置广武县,属太原;后汉、晋、北魏胥属雁门。隋开皇十八年,改县为雁门。”《隋志》载:雁门故郡在“后周置肆州,开皇五年改代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置雁门,治雁门县。”《括地志》载:“广武故城在雁门县勾注山南四十五里。”《通典》载:广武故城“在雁门县西南。”《明一统志》载:广武故城“在代州西一十五里。”《图经》载:广武故城“在勾注陉口之南,即汉械系娄敬地,后魏移置上馆城。”广武故城就是位于今雁门关内滹沱河北畔,代县西南阳明堡镇东北15里处。还有魏原平县广武城。《魏地形志》载:“原平县有广武城,当在雁门之南,隶崞县。”

而广武古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西南四十公里雁门关外勾注山下张家庄乡,雄踞关口,南接长城,敌楼对峙,烽火相望,进可攻,退可守,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长期争夺的重要据点。分为新、旧两座古城。新、旧古城与山阴内长城段为邻,一直与战争相关。《两镇三关制》载:“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这就说明广武城是明朝大同一线长城防线被突破后保卫中原的第二道防线。


旧广武城建于辽金,为砖石结构,城高八米,周长一千六百多米。据《辽史》记载,旧广武始建于辽、金时期,为雁门关前的防御据点。辽代后期,特别是经过明清两代的多次维修加固,出城门,经登城梯道,上城顶,仍可俯视广武全城。成为迄今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辽城堡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广武城位于旧广武城东约二公里处,修建于明洪武年间。高十米,周长约二公里。《代州志》载:广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洪武七年(1374)建,万历三年(1575)重建,周三里有奇。”

新广武城地势险要,有利于战事。它倚山傍险,虎踞要冲,内长城拱卫两侧。明清两代均在此设重兵驻守,并兼协防雁门关外之北楼口、平型关、水峪口、白草口等18个险要隘口。

如今的新广武城只剩下南北两个城门及少量的几截城墙。北城门高耸,城门顶上现存有已倒下的高3米左右的一块石碑,石碑上的字迹已漫漶不清,城楼前石匾上“三晋雄关”几个字还隐约可辨。几十米长的城门洞依然是村民行走的重要通道。南城门低矮,两侧还保留了一段较为完整的城墙,从城墙高处遗留的水浸痕迹来看,新广武城毁于大水。明朝末年,明朝大将曹变蛟率其部下在这一带曾与清兵血战7天,清兵被迫败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1926年春天,阎锡山的晋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也曾在此地进行过激战,晋军第7旅伤亡惨重,阵地几乎失守。新广武曾有二十四座庙宇,被称作“二十四全庙”,意思是这里的庙很齐全,但如今已无遗存。

正所谓“新广武不新,旧广武不旧”。

三晋雄关石额

【简介】

《三晋雄关石额》刻于明代。额背北面南,镶嵌于新广武大北关望楼门楣中央。青石质,长方形。额长150厘米、宽78厘米。横阴刻楷体“三晋雄关”4字,字径 36 厘米,字迹隐约可见。书法雄浑苍劲,凝重威严。据史书载:新广武城亦称广武营,为雁门关隘城。位于雁门关北5公里。明洪武七年(1374年)所建。万历三年(1575年)增修。城池东西连接长城,扼古道,控雁门,石额所题名副其实。

【碑文】

三晋雄关

雄皋石额

【简介】

《雄皋石额》刻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镶嵌于新广武明长城敌楼上作为门额。青石质,长方形,高60厘米,宽90厘米。右竖刻楷书二行“萬曆丙午中秋之吉 巡撫都禦史李景元”16字,字径3厘米。中横刻楷书“雄皋”2字,字径29厘米。左侧竖刻三行“兵備副使李茂春 左參將陳天爵 管糧通判蒲嘉輪”20字,字径3厘米。字迹清晰,雄浑有力。

【碑文】

雄皋

“雄皋”,意即雄伟的制高点。

壮橹石额



【简介】

《壮橹石额》刻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现存新广武明长城敌楼上。青石质,长方形,高60厘米,宽90厘米。嵌于长城敌楼门额上。右竖刻楷书二行“萬曆丙午中秋之吉 巡撫都禦史李景元”16字,字径3厘米。中横刻楷书“壯櫓”2字,字径29厘米。左侧竖刻三行“兵備副使李茂春 左參將陳天爵 管糧通判蒲嘉輪”20字,字径3厘米。字迹清晰,雄浑有力。

【碑文】

壯櫓

“壮橹”,意思是门户的内闩。

天山石额

【简介】

《天山石额》刻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现存新广武明长城敌楼上。青石质,长方形,高60厘米,宽90厘米。嵌于长城敌楼门额上。右竖刻楷书二行“萬曆丙午中秋之吉 巡撫都禦史李景元”16字,字径3厘米。中横刻楷书“天山”2字,字径29厘米。左侧竖刻三行“兵備副使李茂春 左參將陳天爵 管糧通判蒲嘉輪”20字,字径3厘米。字迹清晰,雄浑有力。

【碑文】

天山

“天山”,意思是筑于最高顶的工事。

控阨石额

【简介】

《控阨石额》刻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镶嵌于新广武明长城敌楼上作为门额。青石质,长方形,高60厘米,宽90厘米。右竖刻楷书二行“萬曆丙午中秋之吉 巡撫都禦史李景元”16字,字径3厘米。中横刻楷书“控阨”2字,字径29厘米。左侧竖刻三行“兵備副使李茂春 左參將陳天爵 管糧通判蒲嘉輪”20字,字径3厘米。字迹清晰,雄浑有力。

【碑文】

控阨

“控阨”,意思是控守边陲的要塞。

鍼扃石额



【简介】

《鍼扃石额》刻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现存新广武明长城敌楼上。青石质,长方形,高60厘米,宽90厘米。嵌于长城敌楼门额上。右竖刻楷书二行“萬曆丙午中秋之吉 巡撫都禦史李景元”16字,字径3厘米。中横刻楷书“鍼扃”2字,字径29厘米。左侧竖刻三行“兵備副使李茂春 左參將陳天爵 管糧通判蒲嘉輪”20字,字径3厘米。字迹清晰,雄浑有力。

【碑文】

鍼扃

“鍼扃”,意思是门户的外栓。

(特别感谢山阴县史志馆提供图片)

作者: 王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