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饼茶、砖茶、沱茶、紧茶,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发表时间: 2020-06-16 19:24

正文

全国数个黑茶区,都有生产紧压茶,但情况又各有不同。

云南紧压茶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花色品种繁多。这既是普洱茶的特色,也成为理解的难点。

根据2004年4月16 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22004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779-2004《普洱茶》“普洱压制茶”条目记载:

各种级别的普洱散茶半成品,根据市场需求而使用机械压制成型的沱茶、紧茶、饼茶、砖茶、圆茶及茶果等。

其实现如今普洱压制茶种类更多,大致有团茶、饼茶、沱茶、紧茶、柱形茶和普洱特型茶等数种

普洱的团茶、饼茶、砖茶、沱茶与紧茶,绝非是造型不同而已。他们的形成原因不同,供给的销区更是大相径庭。

正因为销区的不同,最终又造就了茶汤口味上的差异。这就如同都是茉莉花茶,供给四川人饮要清新馥郁,而销往北京地区的则一定要浓酽杀口。

普洱紧压茶,不仅视觉上让人眼花缭乱,味觉上也是千差万别。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团茶与饼茶

在众多普洱紧压茶中,历史最早的要数团茶。

所谓团茶,形如圆球。前文引用的明代《滇略》,是关于普洱茶的最早记载。其中的“蒸而成团”,讲的就是普洱团茶。清代阮福《普洱茶记》中则写道:

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

由此可见,清代中期入贡的普洱共八个花色品种,其中仍以团茶为主。

现如今的团茶,已非普洱紧压茶主流。倒是近年兴起了一种8克上下的普洱龙珠,权当是普洱团茶的微缩版本了。

但是团茶形若圆球,干燥起来十分不便。工艺稍不到位,就可能造成“茶心”含水量过高导致发霉变质。

所以在漫长的生产过程当中,制茶人就一直想着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团茶的形制,也因此发生了演变。

其实让茶脱水干燥,与日常的晾衣服是一个道理。总是把洗完的湿衣服团在一起,那何年何月才能晾干呢?

衣服要摊平展开,才可以迅速的晾干。依照这个思路,团茶也就摊开成了饼茶。比起团茶,饼茶更轻薄更扁平,自然也就容易脱水干燥了。

普洱饼茶,起源时间已不可考。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其中规定: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份,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

很多人将这一条史料,看做是普洱饼茶的开端。

可我却认为,这其中还有可以推敲的地方。

这里的普洱茶单位是“圆”而非“饼”或“片”。到底清朝雍正年间的“圆茶”长什么样子呢?

至今都是靠文献揣测,并没有实物的证据。所谓的“圆茶”,可能是圆滚滚的球型,也可能是正圆状的饼型,这都犹未可知。

从晚清到民国,情况才真正发生了变化。从现如今留存下来的所谓“号级”普洱来看,虽然仍称为“圆茶”,但其实就已经是茶饼造型了。

时至今日,饼茶最终成为流传最广的普洱紧压茶。现如今坊间追捧的所谓“号级茶”、“印级茶”,无一例外都是饼茶。

沱茶与紧茶

弄清楚了团茶与饼茶,我们再来看沱茶与紧茶。

有一些茶商,会将这两种茶混为一谈。

实际上,二者的发展轨迹以及销区却完全不同。

从历史角度讲,沱茶发明在先而紧茶发明在后。王镇恒、王广智编《中国名茶志》一书,认为沱茶应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前后。

虽也有学者提出质疑,但大致时间都是清朝光绪晚期。紧茶的出现较晚,1912年才在佛海首先生产上市。

而从视觉的角度,二者也有不同。沱茶中空,像是一个窝头。紧茶带柄,宛如一枚蘑菇。又因为紧茶的上半部分与沱茶类似,也是一个形如山包的造型。

因此上,紧茶也有蘑菇沱的别称。老一辈人,也把紧茶称作为牛心茶。倒是贴切,只是稍微血腥了一点,所以现如今也很少有人用这个称呼了。

至于销区,沱茶与紧茶则就是天各一方了。在熟茶诞生之前,下关沱茶一直被定义为绿茶。

口感清香,滋味浓郁,去油解腻,效果奇佳。饮茶的习惯,又往往与饮食习惯相配套。

重庆人味喜辛辣、油盐重,而西北人主食牛羊肉,都需要一款杀口涤油的好茶。因此上,数十年来的销区一直在川渝和西北地区,深得当地人的青睐。

自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出现之后,沱茶也做一些熟茶的品类。下关茶厂出产的熟沱远销至香港、澳门、欧美地区。

至于川渝、西北这些沱茶的传统销区习惯了老口味,还是坚持饮用绿茶版的沱茶。

紧茶自创制之日起,就与藏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建国以后,紧茶的加工仍然全为纯手工完成。由于工时长而且效率低,因此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全部停产。

直到1986年10 月223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观察下关茶厂,提出了恢复生产心形紧茶的要求。相应班禅活佛提议,

下关茶厂这才又恢复了心形紧茶的生产。

下关茶厂于20 世纪880年代中期恢复生产紧茶以后,定名“云南紧茶”,商标仍使用“宝焰牌”,有青茶型和普洱熟茶型两类,但以青茶型为主。

宝焰牌云南紧茶在藏地很有影响。据说藏族同胞在喝完茶后,喜欢将宝焰牌商标取下贴于佛龛之上以敬奉佛祖。

由于下关茶厂生产的紧茶与班禅之间的时代茶缘,因此很多饮茶人也尊称云南紧茶为“班禅紧茶”。

普洱砖茶

以上的团茶、饼茶、沱茶与紧茶,都是云南特有的紧压茶类型。至于砖茶,则非云南的专利产品了。湖南黑茶中的茯砖,湖北黑茶中的青砖,四川黑茶中的康砖,都可以算是砖茶中的名品。

从历史角度来看,普洱砖茶的出现明显晚于团茶与饼茶。

目前可见的最早一块普洱砖型茶,为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有清光绪年间西双版纳同兴号茶庄所制“向质卿造”字样茶砖。

1927年前后,可以兴茶庄尝试将普洱砖茶销往藏区及香港,收到较好的反馈。

我们可以推断,云南普洱砖茶的制作,很可能也是借鉴了其他黑茶产区的工艺。

普洱茶砖的大规模生产,则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由于砖茶利于机械化生产,解放后得到了大力发展。

先是1959年,勐海茶厂开发出“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砖茶”等新产品。随后在1966年,云南开始批量生产砖茶,商标为团结牌。

1967年12月,中茶土总公司批准云南茶叶分公司对边销茶叶采取革新措施,将原来带柄的心脏茶(心形紧茶)改为长方形的砖茶,加工操作走向机械化,也便于包装运输;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将心脏形的紧茶改为250克的长方砖形,使用中茶牌商标。

现如今的砖茶,也算是普洱紧压茶中的大宗商品,主要规格有250g、500g、1000g等数种。我见过最大的茶砖,大致有六斤上下。虽然唬人,实用价值并不大。

除此之外,市场上有一批所谓的“普洱文革砖”炒的价格很高。

其实这批普洱砖茶,就是作为紧茶替代品的边销茶。这路茶的配方毕竟复杂,一块茶砖里有多种等级,和分不了等级的片状茶,甚至还有少许碎茶。

为什么这批茶砖的等级,会如此粗率复杂呢?这里头,还有一段生产时的小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砖茶代替紧茶。由于用料等级较低,茶叶中的果胶含量低,不容易压制成型,破损较为严重。

甚至很多茶砖,还没到藏区就全散了。后来经茶厂研究,加入一定比例的碎、片茶后,茶砖会变得较为紧结,便于压制以及长途运输。

当时的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几乎找不到碎茶,因为碎茶全部用到边销茶中了。

现如今凡是“老茶”,都被看得十分神圣。

其实在特殊的历史阶段,碍于生产能力及消费能力的限制,很多茶的品质并不高。劣等茶,放了数十年也成不了精品。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对于老茶,我们则不必过度吹捧和迷信。

老茶,绝不等于好茶。

切记,切记。

本文作者:杨多杰

历史文献硕士 茶文化讲师 研究方向为茶文献、中国茶文化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多聊茶(ID:duoliaocha)

- 吃喝玩乐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艺广播FM87.6

商务合作电话:18801318005